1894年5月24日,中国近代著名新闻教育家徐宝璜出生于九江。
地点:
九江
类别:
人物
徐宝璜像 图源:快懂百科
徐宝璜(1894年5月24日-1930年6月1日),字伯轩,江西九江人。中国早期新闻教育家、新闻学者。
19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,后考取官费留美,于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及新闻学科目。1916年回国,受北大校长蔡元培之聘,为北大文科教授、经济系主任、注册部主任,兼校长室秘书,并兼主《晨报》笔政。1918年与蔡元培、邵飘萍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,被推为主任、新闻学导师和会刊《新闻周刊》编辑主任,主持研究会的日常工作。同时,在北大课程上增设报学课,讲授新闻学基础知识。
1930年6月1日,病逝于北平,年仅37岁。遗著有《货币论》、《新闻学》等。《新闻学》一书,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,对当时的新闻学研究影响极大。
资料来源:维基百科
九江近代出了两位在中国早期新闻界中鼎鼎大名的人物。一位是被誉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记者、中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的黄远生(见《历史上的今天 · 1月15日 · 名记黄远生》)。另一位是被誉为新闻教育第一位的大师、新闻学界的开山祖师的徐宝璜。徐宝璜还有个特别的身份,他是毛泽东的老师。
徐宝璜祖辈是庐山区威家镇人,儿时在九江府城西园长大,7岁丧父,12岁随伯父赴京求学,先后就读于汇文中学和北京大学。史料称,1912年,徐宝璜从北京大学毕业,后考取官费留美。这段史料可能不准确。北京大学的前身为京师大学堂,1912年5月才改名为北京大学校。笔者猜测,徐宝璜在就读京师大学堂的期间考取了官费留美,故未曾读完就赴美留学,京师大学堂是清政府设定的留美派遣基地。徐宝璜赴美时才18岁,很难想象他能读完京师大学堂,更可能是留美预科生。
徐宝璜先在纽约州立林业工程学院就读,后转入密歇根大学攻读经济学,并选修新闻学课程,1916年获文学士学位回国。上世纪初,密歇根大学与九江的渊源不浅,创建九江妇幼保健院的石美玉、康爱德都毕业于这所学校的医学系。
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第一届摄影(前排左四徐宝璜,左五蔡元培) 图源:北京日报
1917年,年仅23岁的徐宝璜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任,成为北大最年轻的教授,教授英文文法,并担任校长秘书。1918年,北大组织新闻研究会,蔡元培任会长,徐宝璜任副会长及新闻学导师,并代会长主持研究会的日常工作,定期为会员讲授新闻学课程。1919年,他出版了 《新闻学》(后改名《新闻学纲要》),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专著。
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报业教育之发端,在中国新闻传播教育上具有开创性贡献。徐宝璜作为研究会的灵魂人物、实际工作的组织者,被誉为新闻传播教育的第一位大师、新闻学界的开山鼻祖、中国报学教育的拓荒者是当之无愧的。
1919年,研究会组织出版中国第一份新闻学刊物《新闻周刊》,徐宝璜任周刊主任,并曾兼任北京《晨报》主笔。1920年起,他先后在多所大学教授新闻、经济等方面的课程。1930年5月29日,徐宝璜在北大讲课时突然中风,两天后逝世,年仅37岁。
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后,招收了五十多名会员,其实就是学员,不限学历资历。由徐宝璜、邵飘萍(中国近代最著名的记者、新闻学者)等人授课。1919年10月16日,北大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第一次研究期满仪式,蔡元培会长亲自向55人颁发了听课证书,分为听讲一年和听讲半年两种。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科班证书。名单当中有一位您一定认识,这位不是像很多人认为的那样仅仅在北大当图书管理员,他还在北大读了新闻学课程,回到湖南创办并主编了一份报纸——《湘江评论》。
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向五十五人颁发听课证书,毛泽东的名字出现在三十二名得听讲半年之证书者名单上 图源:北京日报
下面来谈谈徐宝璜对中国新闻学的影响与贡献。笔者以为,这才是最具有介绍价值的部分。
徐宝璜提出了衡量新闻价值的三项原则:一是内容的重要性,内容愈重要价值愈高。二是新闻的时效性,他说新闻如鲜鱼,愈是新鲜价值愈高。三是新闻的距离性,他认为所注意和关心的新闻,首先是与个人关系较大、距离较近的事。他在中国最早提出新闻六要素,即5W+1H(何事、何地、何时、何人、为何及如何?)。笔者在教学中有时也会讲述这六要素,但并未探寻过该理论是否为徐宝璜先生首创。中国近代很多学科的奠基人,其理论多是从国外移植而来。但必须承认并尊重的是,他们是中国现代科学文化体系的建构者。
笔者以为,徐宝璜最大的贡献是他提出的新闻思想。他特别强调记者的道德品质修养,他认为,一个新闻人首先必须是合格的自由主义者,只有当新闻从业人员具备自由主义的职业品格,才能保证报纸真正具有公共化和独立性。
《新闻学纲要》(徐宝璜著),1934年印本 图源:孔夫子旧书网
自由主义,是他与梁启超等人最大的分野,后者认为,报人就是喉舌,或者为政府呐喊,或与之唱对台戏,或者为民族大众呼号,或者以道德的高度针砭时弊。在《历史上的今天 · 4月5日 · 康爱德,中国第一代独立女性》一文中,笔者介绍过康爱德的成名与梁启超在《时务报》上发表的文章有很大关系。梁启超并未见过康爱德,只是听说过她的故事,认为可以用来制造女权的榜样才写了那篇文章。从新闻报道的角度,这种文章很容易失真,从宣传鼓动的角度,这种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和引导性的文章更具轰动与传播效应。
徐宝璜英年早逝,他的事迹已渐渐被人淡忘。他七岁离开九江,但仍为自己的家乡作出过不少贡献。笔者在民国报刊中查询到,身为著名的居京赣人,学界代表,每当本省权益受到损害时,他定会和同乡们一起在京城为家乡站台,向政府请愿。
徐宝璜去世后,归葬故土。
1995年,九江文史专家胡荣彬先生经多方查找和奔走,在濂溪区虞家河乡鲁板村找到了几乎已被人遗忘的徐宝璜墓。目前,该墓地已修葺一新,并被列为九江市级文物保护单位,受到全国各地新闻、文化等各界人士悼念、瞻仰。
2019年记者节,胡荣彬在徐宝璜墓前向九江日报记者们讲述历史 图源:九江日报
《九江历史上的今天》是介绍本地历史的系列短文,每篇选取有明确史料记载的发生在当日或当月的一个事件,配以相关的照片、新闻图片和文献书籍等影像资料,并对事件缘由及产生的影响作出适当的评述。由于笔者水平有限,资料残缺,必有谬误及取舍失当之处,诚请批评指正。
在线客服咨询